1
2025年“十四五”收官阶段,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目标是什么?
2025/5/15
2025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的收官之年,也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节点。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《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》及最新政策要求,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设定了明确的量化目标,并部署了一系列重点任务,以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,推动绿色低碳发展。
一、核心目标:PM2.5浓度持续下降,臭氧污染协同控制
-
PM2.5治理目标
-
全国层面:到2025年,全国PM2.5平均浓度需比2020年下降10%,力争控制在30微克/立方米以下。
-
重点区域:
-
京津冀及周边地区(含“2+26”城市)PM2.5浓度下降20%,其中北京市力争稳定在30微克/立方米左右。
-
汾渭平原(如西安、临汾等)PM2.5浓度下降15%,强化燃煤和工业污染治理。
-
2024年进展:全国PM2.5平均浓度已降至29.3微克/立方米,但部分区域(如河北南部、河南北部)仍需加大治理力度。
-
臭氧(O₃)污染防控
-
近年来,臭氧污染问题日益突出,尤其在夏季高温天气下,部分城市臭氧浓度超标。
-
2025年目标:全国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遏制,重点区域(如长三角、珠三角)臭氧超标天数减少5%以上。
二、重点任务:聚焦能源、工业、交通三大领域
-
能源结构调整:减少煤炭消费,推广清洁能源
-
煤炭消费控制:
-
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煤炭消费量比2020年下降10%,长三角下降5%,严禁新建自备燃煤机组。
-
持续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,累计完成4100万户散煤替代(截至2024年底已完成约3800万户)。
-
清洁能源替代:加快风电、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展,推动工业锅炉“煤改气”“煤改电”。
-
工业污染深度治理:钢铁、焦化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
-
钢铁行业:2025年底前,全国80%以上钢铁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,短流程炼钢占比提升至15%。
-
焦化行业: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实施“以钢定焦”,焦化产能与钢铁产能比控制在0.4左右。
-
VOCs治理:石化、化工、涂装等重点行业全面推广低挥发性有机物(VOCs)原辅材料,淘汰低效治理设施。
-
移动源污染治理:淘汰高排放车,推广新能源车
-
老旧车辆淘汰:全国累计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、国二及以下汽油车近5000万辆(2024年已完成约4500万辆)。
-
新能源车推广: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交车、物流车中新能源车比例不低于80%,加快充电桩、换电站建设。
三、保障措施:强化监管与科技支撑
-
政策法规保障:
-
修订《大气污染防治法》,强化企业违法排放处罚力度,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。
-
实施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新标准(如水泥、玻璃等行业)。
-
科技与大数据应用:
-
利用卫星遥感、AI预测模型提升污染溯源能力,建立精细化预警体系。
-
推广“智慧环保”平台,实现重点企业在线监测数据实时联网。
四、公众参与:共建绿色低碳社会
-
鼓励公众通过“12369”环保举报平台监督污染行为。
-
倡导绿色出行、节约用电等低碳生活方式,减少个人碳足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