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6/10
中国自提出“2030年前碳达峰、2060年前碳中和”目标以来,已构建起覆盖能源、工业、交通、建筑等全领域的政策框架。2024年至2025年初,国家及地方层面密集出台超过50项政策,从碳排放双控、可再生能源扩张到非二氧化碳气体管控,形成系统性减排路径。本文基于零碳行动数据库(CCNT)的追踪数据,从政策演进、行业转型、技术创新及区域实践四大维度,解析中国碳中和行动的阶段性成果与未来趋势。
一、政策体系全面深化:从顶层设计到地方试点
中国碳中和政策已从单一目标导向转向多维协同治理。2024年《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》的施行标志着碳市场法治化迈入新阶段,而《能源法》的颁布首次将氢能纳入能源定义,为清洁能源转型提供法律基础。政策亮点包括:双控制度转型:2024年7月《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》明确“十五五”时期以强度控制为主、总量控制为辅,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。内蒙古、山东等省份率先试点,内蒙古提出2024年新增新能源装机4000万千瓦,零碳园区绿电消纳比例需达80%。
标准体系完善:生态环境部计划2027年前制定100项产品碳足迹标准,覆盖钢铁、建材等高耗能行业。江苏、上海等地已推出地方碳足迹管理方案,推动产业链低碳化。试点示范扩容:首批25个城市和10个园区碳达峰试点于2023年底启动,2024年天津、福建等地跟进,宁夏提出“风光储”一体化项目,探索区域差异化路径。
地方层面,广东、浙江等经济大省通过“两新”政策(设备更新与以旧换新)撬动绿色消费,2025年超长期国债资金支持范围扩展至电子信息、农业机械等领域,补贴力度最高提升33%(如公交车更新补贴从6万元增至8万元)。
二、能源结构转型加速:风光领跑与储能技术突破
能源领域贡献了全球70%以上的碳排放,中国通过“增量清洁化+存量高效化”双轨策略推动转型:可再生能源规模化:2024年“千乡万村驭风行动”带动分散式风电下乡,单个行政村装机上限20兆瓦。国家能源局目标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20%,风光发电量占比超17%。沿海省份如上海、江苏探索“海上光伏+风电”模式,配储要求提升至15%-20%。
煤电低碳改造:2024年《煤电低碳化改造方案》要求2027年煤电度电碳排放较2023年降低50%,接近天然气机组水平。生物质掺烧、碳捕集(CCUS)技术成为关键,首批示范项目减排二氧化碳约1.3亿吨。氢能与储能产业化:2024年12月《工业领域氢应用方案》提出2027年氢能在冶金、合成氨领域规模化应用。新型储能装机目标2027年达8000万千瓦,陕西、广东等地通过电力市场改革明确储能独立参与调峰的身份。
技术创新方面,2025年《海洋能规模化利用意见》提出2030年装机40万千瓦,温差能发电技术被列为攻关重点,填补深海能源开发空白。
三、重点行业深度脱碳:工业与交通的绿色革命
高耗能行业通过工艺革新与电气化实现减排,交通领域则依托新能源替代:工业能效提升:钢铁行业:2025年电弧炉冶炼能耗降低2%,重庆、福建试点氢基直接还原铁技术。水泥行业:重点区域2028年底前80%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,清洁运输比例不低于80%。电解铝: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2030年超30%,青海依托光伏资源打造“绿电铝”产业链。
交通电气化转型:车网互动(V2G):2024年试点城市要求充电电量60%集中于低谷时段,私人桩达80%。上海、深圳试点500千瓦级V2G项目,单车年放电量超1000千瓦时。船舶与航空:2028年淘汰国三以下柴油货车,海南布局氢燃料船舶,广东推广电动短途航空器。
建筑领域通过“光储直柔”技术降低运行能耗,2027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目标8%,北京、上海要求新建数据中心PUE值低于1.3。
四、区域协同与全球合作:从国内实践到国际互认
中国碳中和行动注重区域协同与全球规则衔接:区域差异化路径:北方省份如内蒙古聚焦“风光+高载能”产业融合,南方省份如广东探索碳足迹与跨境贸易挂钩。
绿证与碳市场衔接:2024年8月《绿证核发规则》明确风光发电项目核发可交易绿证,避免与CCER重复获益。欧盟碳边境税(CBAM)倒逼出口企业加速产品碳足迹核算。适应气候变化:2024年《健康适应方案》覆盖10个重点任务,天津、山东试点高温疾病预警系统,提升城市韧性。
以上就是关于2025年中国碳中和行动的分析。当前政策体系已形成“中央统筹-地方创新-行业落地”的三层架构,风光储技术、工业氢能应用等突破成为减排核心驱动力。未来需关注碳市场流动性提升、绿电跨省消纳及国际标准互认等挑战。中国通过多领域协同,正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“技术+制度”的双重样本。
合肥希普蓝达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13059号-1 免责声明